往事,并未如烟

文章来源     时间:05月04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写在分校建校10周年前夕

不知不觉,分校建校已经10年了,我到分校工作也已经进入了第9个年头。在感慨“岁月何匆匆”之余,我忽然感到,建校之初的一些往事已经有些飘渺模糊了;我也忽然觉得,似乎该写点什么,以备遗忘。于是,一件当年的分校“轶事”自然而然地浮上了心头。

那是分校成立还不足两年的2003年,依稀记得,我如今任教的文学院当时好像还叫中文系。中文系当时聘请了不少本部的以及其他高校和科研部门的已退休或将退休的老先生前来任教,如有本部的博导刘锡庆、陈惇、韩兆琦教授,社科院的博导张恩和研究员等,算下来有十余位之多吧,都是高级职称,其中多位是我曾经在本部上学时直接给我上过课的恩师。

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刚刚开完系里全体老师的会议,党支部负责人朱家珏老师告诉大家,学校按惯例要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歌咏比赛,并提议中文系的老教授们届时集体出一个节目,以体现团结共进的师生之谊。我已经记不清当时作为中文系负责人的刘锡庆老师是否表示了一下温和的响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场的众多老教授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于是事情似乎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要商定唱什么歌了。这个也没怎么费事,在你一言他一语的各抒己见中很快形成共识,唱两首。第一首,很短,是大家都会唱的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第二首,是老先生们更为熟悉的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毕业歌》。

既然要上台,就需要认真对待。大家确定了排练的时间、地点,并决定邀请中文系2002级出色的女手风琴手麦静宜同学担任伴奏。我当时五十来岁,当然不在“老教授”之列,但由于也具有教授职称,而且多一个人就多一份人气和热闹,所以每次练习老先生们都不忘把我这个当年的学生叫上,我也乐得参与。张恩和老师其实也是师大的人,80年代初才去的社科院,和大家很熟,每次排练他都要“戏说”我是混在中文系六十岁以上人员中的“异己分子”,令我忍俊不禁,并为此感到荣幸。

前两次练习是在系里的一间办公室里进行的,后来不知为什么,改到了刘锡庆老师所住粤华苑公寓的房间里,我想,这大概是怕影响办公楼里肃静的办公环境吧。可将近10个人的引亢高歌,还有响亮的手风琴声,这不但严重打破了刘老师住所里的安宁,还使得刘老师要搭上好茶、甜橙、香蕉等,于是,大家都十分愿意到刘老师家里来排练。

12月6日,“一二•九”纪念日前的一个普通的星期六,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晚上八点钟,歌咏大会在励耘楼八百座的大教室里如期举行。我们参加演唱的中文系7位教授被安排在了前排就座,除了前面提到的刘锡庆、张恩和老师外,还有本部的李道英、任洪渊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的易新鼎老师,郭沫若研究所的王骏骥老师。在几个学院的合唱团进行了演唱之后,女报幕员用十分激动的声音大声宣布:“下面一个节目,男生小合唱。演唱者,中文系老教授。”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我们7个“老头”排成一排,亮相在了灯光通明、众目睽睽的舞台之上。我感到稍稍有些紧张,我觉得身旁的其他登台者也是如此。对于这些老先生来说,登讲台是早已“久经沙场”、“面不改色心不跳” 了,但登舞台他们却是少之又少的,有人还是头一次,这从平日和他们的聊天中可以得知。我和他们也是一样。

全场安静下来,台下黑压压的近千名同学似乎都屏住了呼吸,一双双热情而又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我们。清脆嘹亮的手风琴声骤然响起,麦静宜同学拉响了第一支歌的前奏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反复唱了两遍,整齐有力地完成了第一首歌的演唱,只是唱得快了一点。这首歌的歌词是毛主席1945年在延安所写的《愚公移山》一文中的一句话,我们用铿锵的歌声向正在进行分校创业的师生们传达了我们当下的想法和情感。

歌声再次响起,我们调整了刚才有点赶的演唱节奏,把《毕业歌》唱得更加沉稳,更加从容:“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民族的兴亡”,“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全场沸腾了。台下聪慧睿智的同学们完全明了台上演唱者的寄意,不少同学热烈呼应,和我们同声高唱。大教室里,台上台下,歌声、掌声、呼喊声响成一片,如奔腾激荡的海潮。我感觉,这激情的声浪冲出了房间,飘向了夜空,在分校美好的校园里久久回荡。

事情已经过去了8年,前些年我还会偶然忆起这件分校的早年旧事。那天演唱刚结束,文学院2003级的7位女同学还上台分别给我们每个人都献了花,7教授上台唱歌在分校里也似乎成了一时的佳话。其实,当时不只是文学院,其他学院和学校的公共教研部等部门,也都有为数不少的老先生们在认真执教,在辛勤耕耘,在默默奉献。对于公办的高校来说,是不可能存在这种批量的退休老教师仍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情况的。而对于分校这样的创新型年轻高校来说,在她的开创期,这却是独特的而又是十分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中文系多位老先生激情澎湃地登台高歌,只不过是这道风景线的一次别样地闪亮迸发与精彩绽放。

如今,这些建校之初来到分校的老先生们,仍有不少位还在校园里如春蚕、蜡炬般继续发挥着能量与热量,而大部分人则由于年事较高已陆续离开分校回到了原退休之地。然而,无论是坚守的还是归去的,分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是不会忘记这些可敬可爱的第一代创业者的。无论是励耘楼还是丽泽楼、粤华苑还是海华苑、凤凰山还是状元山,至今依然萦绕着他们那热情昂扬的歌声……

2011.11.1

作者信息

姓名:张明

笔名:方坪

性别:男

职业:教师

所在单位: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