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孩子王!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遇到在这半趣味运动会的小孩子们,他们一拥而来拉着我玩了一个多小时!一群孩子围在我周围和我击掌,握手,跟我学汉语,向着我耍功夫,翻跟斗,还有不断摸我头发……我叫陈俊亨,2013暑假在坦桑尼亚做海外志愿者。”来自我校国际商学部2011级金融学专业的陈俊亨的微博这样写道。

2013年7月底,陈俊亨通过AIESEC在非洲坦桑尼亚开始了他长达40天的海外志愿者之旅。
“我参与的志愿项目是社区服务类,主要工作是到中学里给孩子们讲解关于HIV的预防知识,同时启发他们为艾滋病患者赢得更多的尊重。比如我们会通过讨论、做游戏、举办辩论赛、故事分享会和排演话剧等方式让孩子们深切地认识到艾滋病患者生存的艰辛。除此之外,我还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孤儿院、幼儿园、医院,甚至跟在那里经商的中国人一起打篮球,以便了解当地风土民俗,从而更好地帮助有需要的人。”在陈俊亨的记忆中,非洲孩子纯真的眼神和听话懂事的性格最为闪亮。


陈俊亨在当地中学组织话剧演出,出乎意料地场面火爆——破教室里挤满了中学生,连教室外也是隔壁小学慕名而来的小学生。对孩子们来说,话剧是新颖的,而一群热情的外国“老师”则更有趣。
房东家的孩子Polcarp很喜欢陈俊亨——这个中国哥哥每天跟他一起玩耍、看功夫片,用自己的电脑向他介绍各个国家的风景名胜和传奇故事,还经常带不同国家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尽情让他体会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Polcarp的妈妈在超市碰见两个华人女孩,问她们‘Do you know Hungry? (你们认识陈俊亨吗?)’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虽然穷得连Polcarp的学费都付不起,但她立刻帮我的朋友埋了单。” 说到这里,陈俊亨不禁笑了,作为第一个去Polcarp家的外国人,他很受这个家庭的喜爱。

在坦桑尼亚的日子,陈俊亨每天和非洲居民一起,乐此不疲地和黑人兄弟撞肩问候、谈天说地。一些黑人大学生告诉他说:“我们很尊重你,因为你愿意平等地跟我们对话,给了我们尊重。”
当我们谈到非洲,总有一些负面词语比较突出——战争、疾病、孤儿、贫穷……可是第一次独自出远门的陈俊亨便选择了坦桑尼亚,然而他没有带着恐惧与担忧出发。面对“凶猛”的未知,陈俊亨最大的期待是一份对于纯粹的追求,“那里拥有一些很原始的节奏与情感,我太想去体会了。”显然,由于自身十足的真诚,陈俊亨达成了初衷。

但同时,陈俊亨也发现,“有些非洲人觉得,‘我给你们中国人打工,我的家乡给你们提供了这么多资源,你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所以这之间同样出现了不客气。”最让陈俊亨为难的是,在他回国前夕,有超过五个的当地人向这个大学生志愿者提出经济支持的请求。“其中Polcarp的妈妈让我给她儿子交下一次的学费,我挣扎的缘由是因为她告诉我,再下一次的学费她会好好祈祷的。那时候我就明白,我的资助会给他们逃避问题的借口。”最后,他只给Polcarp家留下了一封长信。
中非间的差异令两者在“需求”、“给予”上产生了一些理解的偏颇,这种沟通中的阻力无法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政策强力改变,却能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慢慢改善。对于陈俊亨来说,这40天的志愿者生活,他看到最多的是为帮扶对象提供心灵上的支持后,他们脸上那种无以言表的喜悦。

“趁着年轻,不如去闯。”这是陈俊亨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次的海外志愿者之行无疑让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也让他原本浮躁的心逐渐平静。这种成长,不仅是他对公益的重新解读,也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蜕变。

(文/校记者团 曹斯静 秦宇 图/陈俊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