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特区报】莫言《蛙》在英国企鹅集团出版 “蛙声一片”赞叹多多

文章来源     时间:01月20日  点击次数:   [ 字体:  ]  

《蛙》,是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最新的一部小说。2014年11月,由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英文版在英国出版。今年,它还将登陆美国。

英文版《蛙》已经上市一个多月,那么英国媒体是如何评价这部小说的呢?记者摘译了几篇重要报纸的书评,让我们来听听英伦发来的“蛙声一片”。

英文版的《蛙》由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社(Hamish Hamilton)出版。《卫报》最近刊登了“中外对话”网站总编Isabel Hilton撰写的书评——

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他的评论是此起彼伏。抛开这些纷扰,读一读被葛浩文一丝不苟地翻译成英文的《蛙》吧。

和莫言之前的作品一样,《蛙》的故事被设定在莫言真实的家乡高密。小说为什么要叫“蛙”呢?莫言婉转地将人类精子、早期胚胎、蝌蚪和蛙联系在一起,贯穿在这部围绕爱和生命意义的小说里。

《蛙》表面的主人公“姑姑”就是莫言以自己亲姑姑管贻兰为原型写的。小说里“我”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写了四封长信,讲述了“姑姑”的一生,并在小说最后附上了自己所承诺的写一个关于姑姑的剧本。

莫言运用魔法和寓言的能力,令人想要将他与马尔克斯做比较。对小说里的角色而言,村里的精灵和魔鬼的寓言故事就是日常事务。他笔下的村民仍旧相信,孟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们是普通人,长期忍受痛苦,总的来说对同胞都很好。他们没有对幸福抱有宏大的期待,而在这一点上,他们通常是正确的。

知名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曾在自己的网站上选摘了葛浩文翻译的《蛙》,并配了这张插图。《金融时报》则邀请了马来西亚“70后”作家欧大旭(Tash Aw)来点评——

在对小说人物的描写上,莫言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长篇小说家的高超技艺。“姑姑”是一个怪诞却又有着热心肠的角色;小说中的叙事人“蝌蚪”对他所见的纷争不表明自己的立场,这种“疏离”叫人感觉心酸……莫言对小说的框架的谋篇布局——书信和怪异短小的剧本——强化了人们的感知,去体会“蝌蚪”经历过的恐怖和惊心动魄。

葛浩文的翻译印证了他成为最负盛名的译者的实力。灵活处理了莫言小说中那些以人体器官命名的人名,捕捉到了小说许多出色片段所表现的节奏和张力,对“姑姑”遭遇群蛙袭扰这一幕的渲染着实让人难忘。

《爱尔兰独立报》发表了该报记者、作家Darragh McManus撰写的评论——

在一定程度上,《蛙》写得非常好。它是一部广阔的、迷人的政治文化史,巧妙地把荒诞的闹剧和争议的舆论、中国的国情和深刻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小说里存在着有趣的部分,也蕴含着哀伤和感动。读者会直观地体会到高密以及整个中国的变迁。

原文链接:http://www.zhuhaidaily.com.cn/text.php?ud_key=43294&ud_date=